上月蘇繡定做交貨 |
站內產品搜索 |
|
歷代刺繡作品欣賞
中國刺繡起源很早,相傳“舜令禹刺五彩繡”,夏、商、周三代和秦漢時期得到發展,從早期出土的紡織品中,常可見到刺繡品,早期的刺繡遺物顯示:周代尚屬簡單粗糙;戰國漸趨工致精美,這時期的刺繡用的都是辮子繡針法,也稱辮子繡,鎖繡。湖北江陵馬山硅廠一號戰國楚墓出土的繡品,有對鳳、對龍紋繡、飛鳳紋繡、龍鳳虎紋繡禪衣等,都是用辮子股施繡而成,并且不加畫填彩,這標志此時的刺繡工藝已發展到相當成熟階段。這些繡品在圖案的結構上非常嚴謹,有明確的幾何布局,大量運用了花草紋、鳥紋、龍紋、獸紋,并且浪漫地將動植物形象結合在一起,手法上寫實與抽象并用,穿插蟠疊,刺繡形象細長清晰,留 白較多,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刺繡紋樣的重要特征。
物品名稱:對鳳對龍紋繡淺絹面衾
織繡年代:戰國中期
材料:絹
出土時期:1982年
出土地點:湖北江陵
收藏地: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
介紹:
對鳳對龍紋繡淺絹面衾為長方形。衾面是對鳳對龍繡淺黃絹,共五幅,各幅花紋錯位排列,各幅拼縫處鑲有橫向連接組織絳。花紋由八組左右對稱的龍鳳組成。戰國時期的刺繡已很精美,這時期的刺繡用的都是辮子繡針法,也稱辮子繡,鎖繡。
物品名稱:羅地龍鳳虎紋繡
織繡年代:戰國中期
材料:羅 
出土時期:1982年
出土地點:湖北江陵
收藏地: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
介紹:
此款紋樣主題是龍、鳳、虎,與其它鳥獸紋樣和穿枝花草、藤蔓穿插結合。其中穿枝花草、藤蔓既起著裝飾作用,又有圖像骨骼的作用。這類圖像組合是戰國時期流行紋樣。此款中龍、鳳頭部寫實,身體部分與花草合為一體,龍、虎相對,龍作行走狀,肢體呈挺胸立腹式曲線;虎體則繞以朱、黑條形相間,細腰瘦尾,身形矯健;鳳則秀體舒展,氣宇軒昂,一幅“鳳鳴、龍嘯,虎吟”畫卷,栩栩如生。羅地以其輕、薄質感與滿繡的紋樣的沉穩、扎實形成鮮明對比。
此款繡料(繡地)為“羅”,是中國傳統絲織物品種之一,在一種沒有“糾經”的織機上織出,其經緯組織糾結,顯椒眼紋,有“椒眼日羅”之說。如今常以“紗羅”并稱,其原由在于兩者質地皆輕且薄。“羅”又因其纖柔而被冠以“云羅”、“霧羅”、“輕羅”。
戰國時期刺繡出土實物,因其年代久遠而成為繡品收藏中之精品,此款更是精品之精品。
物品名稱:蟠龍飛鳳紋繡淺黃絹面衾
織繡年代:戰國中期
材料:絹
出土時期:1982年
出土地點:湖北江陵
收藏地: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
介紹:
長190厘米、寬190厘米。荊州市荊州區馬山一號墓出土。近正方形,上端中部有凹口,并包有彩條紋綺的被識。衿面由二十五片具不同花紋的繡絹拼成,正中是由二十三片繡絹綴成的蟠龍飛鳳紋,左右兩側各有一片舞鳳逐龍紋。衿里用灰白色絹,里緣用紅棕繡絹。 |
本文部分圖片文字來源:互聯網 整理:2007本站 用途:資料介紹 聲明:如有轉載借鑒請注明本站版權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