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月蘇繡定做交貨 |
站內產品搜索 |
|
蘇繡精品原著淺談
蘇繡精品原著問題,很多行業從事者忌諱談,特別是目前的一些有知名度的刺繡藝人,為什么?因為擔心本來買賣雙方心照不宣的窗戶紙一旦捅破,成為一個討價還價的借口,利潤空間就不得大幅度下降。
蘇繡行業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一個現象出現呢?形成這樣的一個現象的主因是什么?而顧客又在這樣的現象當中充當什么角色呢?為什么文章直指“蘇繡精品”呢?
談到了以上幾個問題,就不得不從蘇繡的近代歷史說起,從近代的蘇繡輝煌史說起。
近代蘇繡的輝煌是由一名叫“沈壽”的蘇州木瀆繡娘帶動起來的,沈壽,女,(1874-1921),原名雪芝,嫁與浙江紹興書香世家舉人余覺,后居蘇州,1899年又遷居上海。婚后,夫婦倆一個以筆代針,一個以針代筆,畫繡相輔,相得益彰。
1904年十月(光緒三十年),慈禧70壽辰,繡成一堂八幅的《八仙上壽》圖,以及另外三幅《無量壽佛》圖。慈禧見后,大加贊賞,稱為絕世神品。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助外,還親筆書寫了“福”、“壽”兩字,分送余覺夫婦。從此,沈雪芝更名“沈壽”(具體見沈壽生平介紹、沈壽與仿真繡) 。
自此,蘇繡在沈壽的帶動下,踏上中國刺繡史的輝煌頂峰,一時間,蘇繡家喻戶曉,定單如雪片飛來。于是,藝術品變成了商品,但是變成了商品的藝術品,又如何維持其蘇繡精品的質量、數量以應付那些沖著“沈壽”大名而來的定單呢?于是,一個沿襲至盡的辦法產生了。那就是,每一幅繡品的署名均繡上“沈壽”的簽名印章著明版權,不管是在沈壽作坊出品的,還是外發的加工繡品,作品質量統統由沈壽作坊驗收后交給客戶。
就是這樣的一種生產方式,類似現代的貼牌銷售,買賣雙方心照不宣的交易,已在蘇繡行業流傳了一百多年。但是形成這種“貼牌銷售”當初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,那種一枝獨秀的局面下產生的藝術品銷售是一種無奈之舉,如今的蘇繡是百家爭鳴,百家齊放,還在沿用這樣的銷售方式,除了在銷售方式上的落后是不是還有“愚弄”客戶的嫌疑?
一個現象的存在,就表明了其存在的必然性。那又從何談起“愚弄”,而真正被愚弄的客戶又有多少呢?
真正的被愚弄的客戶其實只是少部分,大部分客戶本身的購買就帶有明顯的意圖,有購買這類刺繡精品能力的客戶,不是有意的留做收藏就是做為饋贈送給至親好友,他們一是明白手工藝術品的技術含金量,二也明白著明版權的蘇繡精品的質量,敢把大名繡上作品豈能沒有三把刷子?
但是話又說回來,蘇繡精品著明版權的作品到底值不值那么多錢??小則上萬,大了幾十萬,幾百萬,這個就只有買賣雙方自己知道了,因為藝術品本來就是無價的,你認為值了,那就值了,你認為不值,那就不值。歸根結底,有這么多人出價賣,有那么多人出錢買,市場認同,那就是值的。
繼續回到剛才的問題,真正被愚弄的少量客戶是指哪些呢?在什么情況下被愚弄的呢?
其實,真正被愚弄的客戶,一般是在兩種情況下被愚弄,也就是俗稱的“宰客”:
一、不是所有有印章署名的繡品都是好作品,是在慕名蘇繡的情況下,不了解蘇繡具體工藝,分不清需要購買作品的做工,又被商家混淆視聽,出了高價買了普通作品。這種情況,在藝術品業,收藏界,比比皆是,要避免類似情況,只有自己小心小心再小心了。所以本文開頭提出了提問,直指蘇繡精品。
二、不是所有能在繡品上署名,并擁有一定規模、一定知名度的藝人出的繡品、藝品、德品都是貨真價實的。蘇繡行業從事人員素質曾參不齊,就算目前所謂的10大繡娘,也絕大多數是從典型的農村婦女成長起來的,基本是小學文化,甚至小學沒畢業。在買賣交易過程中,一旦因為繡工質量,誤工,施工偏差等原因造成損失,一甩人前藝術家的形象,狡辯、推卸責任,顯現出其農村婦女鼠目寸光、素質低下的本質。實在的讓人大跌眼鏡。
本文并沒有貶低農村婦女以及行業從事人員的意思,但是以上問題確實大量的存在,甚至發生在某些擠身所謂的10大繡娘排名者身上。所以發此文只是給廣大蘇繡愛好者理性的消費提供一點幫助。也順便提醒行業從事人員,提高自身素質,修養,提升行業整體形象。
總結歸納,蘇繡精品原著版權屬誰?屬繡品上印章的人。那究竟值不值那個價格?市場認同就值。
蘇州江南繡莊 |
聲明:本文原創,部分文字或全文如有轉載或借鑒,請注明本站版權。謝謝合作!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