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月蘇繡定做交貨 |
站內產品搜索 |
|
四大名繡:蜀繡
蜀繡
蜀繡又稱“川繡”,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。產于四川成都。蜀繡與蘇繡、湘繡、粵繡齊名,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。
蜀繡的歷史悠久,據晉代常璩《華(東?)陽國志》中記載,當時蜀中的刺繡已十分聞名,并把蜀繡與蜀錦并列,視為蜀中之寶。最初,蜀繡主要流行于民間,分布在成都平原,世代相傳,至清朝中葉以后,逐漸形成行業,尤以成都九龍巷、科甲巷一帶的蜀繡為著名。清道光年間成都又發展了許多繡花鋪。繡品以本地織造的紅綠等色緞和地產重要散線為原料。用線工整厚重,設色典雅,其針法是針腳整齊、線法光亮、緊密柔和、車擰到家(車,即指由中心起針,向四周擴展;擰,即指長短針從外向內作添針或減針的處理)。有套針、暈針、斜滾針、族流針、參針、棚參針、編織針等。產品有鏡簾、花邊、嫁衣、卷軸、鞋帽、裙子、枕套、被面、帳簾等。題材多吉慶寓意,具有民間色彩。當時各縣官府所辦的“勸工局”也設刺繡科,可見其制作范圍之廣。當時的生產品種主要是官服、禮品、日用花衣、邊花、嫁奩、彩帳和條屏等。
蜀繡盛唐時期已有記載。清初藝人們又吸取了顧繡的長處(清朝末年成者尚有幾家打著顧繡鋪名的作坊),以及長針刺繡而后扎針的民間繡法。蜀繡用成都地區練染的各色散線(較粗松的絲線)或絲線(較細緊的絲線)繡制于本地所造綢緞上。由于選料、制作認真,成品工堅、料實、價廉,長期以來行銷于陜西、山西、甘肅、青海等省,頗受歡迎。出品多衣裙、被面、枕套、帳幔、鞋帽等實用服飾品。花紋取材,由藝人們根據民間吉慶詞句或流行式樣,自行描繪繡制。也有部分作品兼用蘇繡構圖布局及運針設色方法。模仿繪畫章法構圖的純欣賞品繡畫較少,民間質樸喜慶氣息濃厚。當時成都是生產蜀繡的中心。
起源于川西民間的蜀繡,由于受地理環境、風俗習慣、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的影響,經過長期的不斷發展,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、光亮平整、構圖疏朗、渾厚圓潤、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。
一千多年來,蜀繡工藝逐步形成針法嚴謹、片線光亮、針腳平齊、色彩明快等特點。傳統針法繡技近100種,常用的有30多種,如暈針、切針、拉針、沙針、汕針等等。各種針法交錯使用,變化多端,或粗細相間,或虛實繩索合,陰陽遠近表現無遺。這些傳統技藝既長于刺繡花鳥蟲魚等細膩的工筆,又善于表現氣勢磅礴的山水圖景,刻劃人物形象也逼真傳神。解放以來針法繡技又有所創新,如表現動物皮毛質感的"交叉針",表現人物發髻的"螺旋針",表現鯉魚鱗片的"虛實覆蓋針"等,大大豐富了蜀繡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。
蜀繡以其純熟的工藝和細膩的線條躋于中國的四大名繡之列。以自然界為主題(如熊貓、花鳥)的蜀繡更令人愛不釋手。有單面、雙面刺繡。純手工刺繡,確保了畫面逼真,造型多變,圖案精美。
蜀繡以軟緞、彩絲為主要原料,其繡刺技法甚為獨特,至少有100種以上精巧的針法繡技,如五彩繽紛的衣錦紋滿繡、繡畫合一的線條繡、精巧細膩的雙面繡和暈針、紗針、點針、覆蓋針等都是十分獨特而精湛的技法。當今繡品中,既有巨幅條屏,也有袖珍小件;既有高精欣賞名品,也有普通日用消費品。比如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巨幅“芙蓉鯉魚”座屏和蜀繡名品“蜀宮樂女演樂圖”掛屏、雙面異色的“水草鯉魚”座屏、“大小熊貓”座屏,就是蜀繡中的代表作。
蜀繡的技藝特點有線法平順光亮、針腳整齊、施針嚴謹、摻色柔和、車擰自如、勁氣生動、虛實得體,任何一件蜀繡都淋漓地展示了這些獨到的技藝,據統計,蜀繡的針法有十二大類,一百二十二種。常用的針法有暈針、鋪針、滾針、截針、摻針、沙針、蓋針等。蜀繡常用暈針來表現繡物的質感,體現繡物的光、色、形,把繡物繡得惟妙惟肖。如鯉魚的靈動、金絲猴的敏捷、人物的秀美、山川的壯麗、花鳥的多姿、熊貓的憨態等,蜀繡繡法靈活,適應力強。一般繡品都采用綢、緞、絹、紗、縐作為面料,并根據繡物的需要,制作程序、配色、用線各不相同。

蜀繡遍布四川民間,70年代末川西農村幾乎是“家家女紅,戶戶針工”,人數達四五千之多,相當于刺繡工廠在職職工的15倍。她們除刺繡被面、枕套、頭巾、手巾、襯衣、桌布等幾十個品種外,還積極生產外貿出口的生紡繡片、繡屏等。繡品仍保持濃厚的地方特色。蜀繡這一傳統工藝的發展,時常得到畫家的大力支持, 如《薛濤制箋圖》繡屏,就是畫家趙蘊玉提供繡稿,由刺繡工藝師加工再創造的一幅佳作。它還采用"線條繡",在潔白的軟緞面料上運用暈、紗、滾、藏、切等技法,以針代筆,以線作墨,繡出來的花紋線條流暢、瀟灑光亮、色調柔和。不僅增添了筆墨的濕潤感,還具有光潔透明的質感。 |
|
|